保险业三箭齐发 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动能​


保险业通过政策组合拳、全流程保障、险资改革,共同构筑科技金融新生态,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金融动能。​
2024 年上半年,科技保险政策密集落地,迎来爆发期,形成了覆盖产品创新、风险分散、资金支持的完整政策链。3 月,国办《金融 “五篇大文章” 指导意见》首次提出 “丰富科技保险产品”;4 月,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《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要求 “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”;5 月,科技部等七部门《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》明确 “发挥科技保险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”。在政策驱动下,截至 2024 年末,保险业为科技创新提供的风险保障达 9 万亿元,较上年增长 35%。​
保险机构突破传统风控模式,针对科技创新的研发、转化、应用各环节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,实现全流程风险保障。在技术研发环节,有研发费用损失险,如陕西首单 “研发保 + 研发贷”,提供 500 万贷款及 150 万风险保障;成果转化环节,推出中试平台综合险,像四川微球材料中试平台就获得了全流程风险覆盖;知识产权方面,专利执行险发挥重要作用,湖南鼻祖生物的核心专利获 160 万元侵权保障。同时,保险在新兴领域也实现破冰,低空经济领域,全国首单运营管理方责任险在苏州落地,填补了低空运营风险空白;人工智能领域,推出生成式 AI 内容侵权责任险(在青岛、北京、无锡等地有相关实践)和大模型全生命周期责任险(如广西南宁);商业航天领域,北京 17 家险企组建共保体,为 “力箭一号” 火箭提供亿元保障,投保周期缩短 20%。​
针对技术攻关中的巨灾风险,保险业探索创新风险分散机制,共保体模式成为重要方式。金融监管总局明确将其作为支持新兴产业的国际通行方案,在商业航天领域,共保体实现 “询价 - 承保 - 理赔” 全流程服务,低空经济、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建立了行业专属风控模型。此外,政策层面正加快制定《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》,以扩大共保体覆盖领域。​
保险资金凭借 “长期性、稳定性” 优势,成为科技金融的关键活水,在险资改革方面不断发力。政策松绑激发了险资活力,权益投资比例上调,单一创投基金投资占比从 20% 提升至 30%;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扩容,累计达 2220 亿元(前两批 1620 亿 + 第三批 600 亿);投资范围也有所拓宽,允许险资投资未上市科技企业。头部机构积极引领实践,国寿 - 新华鸿鹄基金一期 500 亿元已全部入市,二期 200 亿元投向中证 A500 指数科技成分股,太保参与的上海科创三期基金 8 亿元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。不过,险资在支持科技创新过程中仍面临深层挑战,如风险错配,即险资稳健属性与科创企业高风险特征存在矛盾;考核机制方面,短期业绩导向与科技投资长周期不匹配。对此,突破路径包括构建 S 基金等多元工具支持 “投早投小”,探索债权、股权计划参与 “锻长板补短板” 项目。​
未来,保险业在助力科技创新方面,业内共识指向三大发展方向。政策协同方面,要建立科技保险财税优惠、数据共享机制;定价突破上,推动保险公司深度嵌入科技产业链获取风控数据;模式创新方面,发展 “保险 + 期权” 组合产品对冲技术替代风险,探索科技企业 “保险信用积分” 联动融资服务。​
正如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所言:“当共保体为火箭升空保驾护航,当险资成为硬科技的耐心资本,保险业才真正践行了金融向实的天职。” 数据显示,2024 年上半年科技保险创新产品同比增长 62%,险资投向科创领域规模突破 6000 亿元,占保险资金运用总额比例升至 8.7%(2023 年为 5.3%)。